7月14日,后勤管理与保障处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领导班子成员结合自己的调研课题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对照郑校长在中层干部工作会议对后勤工作提出的后勤综合改革、后勤市场化举措阶段性成果、劳动育人三项工作,纷纷谈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高国武处长指出,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围绕“加强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后勤高质量发展”这一调研主题,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本职工作,着眼学校后勤改革发展,问需于师生员工,问计于后勤同行,问策于行业企业,查找和发现工作中的差距不足,掌握后勤发展的真实情况、存在问题和师生愿望,不断加深对学校后勤保障工作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提前规划、细致安排,开展十场有针对性、参考性、比较性的调查研究,类型包括调研学习、座谈交流、实地参观等,对象包括校内师生、高校同行、行业企业,深挖问题源头、把握问题本质、查找解决办法,使调查研究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通过加强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后勤社会化和信息化建设,实现双轮驱动、两翼齐飞,同向发力、同步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守住学校基本盘。一是要重视信息化赋能,增强对企业保障功能的监督管理,包括原材料溯源、智慧餐厅建设、消控联网等,通过聘请第三方单位如后勤智慧研究院做方案设计,立足于短期实现和长期规划,初步探索有效实施路径,逐步建立独立监管系统,整合高校后勤系统数据,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后勤保障深度融合,实现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提升后勤高质量发展。二是要坚持后勤产业公司为主体服务力量和基本保障力量,以引进社会优质资源作为补充,解决好学校稳定和发展、业务延续性、社会优质资源引进等问题,让后勤产业公司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提升竞争力,使我们的后勤保障品质更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实现智慧后勤、品质后勤、文化后勤。
谈兴卓副处长指出,推动“引入社会化竞争机制,激发后勤服务内生动力”课题研究,就是要通过引入社会化市场竞争机制,在有效控制后勤服务运行成本的情况下,激发后勤服务内部的改革动力。学校后勤服务一直以来与社会化企业的存有较大差距,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不健全,缺少现成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后勤社会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有序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形成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品质,实现学校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师生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二是请上海市后勤服务行业(或协会)的专家对后勤产业公司提供的预算、运行模式和人员构成等进行评估和指导,找出后勤产业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更好的引导后勤产业公司朝社会化企业的模式进行改革,有意识的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尽快形成监管制度和办法,确保所有的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做到管理有序、奖惩有据,充分发挥制度的引领保障作用。
何晓明副处长指出,调研主题“推进后勤管理数字化转型,完善后勤业务监管机制”旨在通过推动信息化建设,推进后勤管理数字化转型,并以信息化系统为实施载体,履行监管职能。一方面,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后勤管理模式和能力的提质升级,不断提高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化管理水平。要主动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校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把智慧后勤建设作为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载体,实现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传统后勤管理模式向数字化赋能管理模式转变。另一方面,从调研情况来看,不少学校有质量监督管理科室,更加明确和细化工作职能,强调了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学校目前还没有有力的监督力量和有效的监督措施,无法实现对源头监控、过程监督、结果监管,因此要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监督管理,加快三定工作步伐,做到专人专岗负责监管工作,建立起科学有效可持续的监督体系。
会议强调,要继续加强调查研究,针对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化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问题深入学习、调查、研究,在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要继续深入研究后勤综合改革方案,尽快形成方案文字稿,清晰改革目标、突出实施路径、明确实施举措、落实改革成果。会议还讨论了下半年后勤社会化招标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劳动育人课程的设置情况。
撰稿人:曹雪锋